小包包(所谓“混混基督徒”)的文章其间响应文章也已有十来篇。许多作者都注意到,问题归结到最后是一个信的问题:信什么和如何信。也有许多作者注意到成长和成圣的诸多方面。还有一些作者注意到读经和释经的问题。然而我们认为总的来说,当中似乎缺乏一种系统的阐述来把这一切串在一起。另外,在这些响应的背后,笔者感到似乎有一种“圣经和神学理论”如何与“信徒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张力。太理论的阐述,好像只能告诉我们一些正统的教义和圣经的教导;而信徒如何在平时的生活中把这些教训体现出来(活出来),似乎就看各人的努力了。然而真正本于圣经的教导不应该出现这个问题;所谓“理论与实际脱节”这种情况的出现,许多时候恰恰是由于某些“理论”(自觉或不自觉)的偏差或不足所造成。这里我们无意详细讨论这些具体问题,而只是希望就此提出一个关于基督徒成圣的整全又符合圣经的看法。
在两千年的教会传统中,其实并不乏这样的资源,例如归正神学对此就有很系统的阐述。在韦斯敏思德神学院的课程中,“圣经辅导学”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课程系列,要把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下文的第一部分,是尝试根据其中一门入门课程的内容来响应“小包包问题”。在具体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响应之后,我们将在第二部分,对归正神学关于基督徒成圣的教义,简单勾勒一个一般性的框架,就一两个关键点作一些说明。更详细的阐述以及读者可能产生的问题,则留待以后的机会。
第一部分 (法芸)
我的心哪!你曾对耶和华说:“你是我的主;我的好处不在你以外。”(诗篇16:2)
亲爱的小包包弟兄:
谢谢你在这里的坦诚分享。你在文章中所提出的困惑,我想不单是你个人的问题,许多弟兄姐妹(包括我在内)心中都曾有过类似的挣扎。
一般说来,神所有的属性当中,“爱”应该是最常被提起的一个属性,“爱”也应该是最吸引我们的一个属性。但不知怎么回事,“神的爱”对许多弟兄姐妹而言,往往成了最难以捉摸的东西。这种感受不只发生在研读旧约的时候;即便我们已经生活在新约时代,这种感受也会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生活处境里。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一开始最吸引我们目光的东西,到后来却变成我们生命中最难看见、最难明白的东西呢?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常常见到“惧怕”——而不是“信靠”或“爱”——总是以各种各样微妙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上。例如:当我们读到“……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雅各书4:2b-3a)的时候,我们会怎么理解这段经文呢?有时候,我们的祷告是出于“惧怕”,怕没有得着我们想要的东西是因为我们没有祷告;有些时候我们没有为想要的东西祷告也是出于“惧怕”,怕我们的祷告在神的眼里只是妄求。不论选择祷告与否,都是因为“惧怕”;不论要用什么样的字眼为什么样的事情祷告,也是因为“惧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祷告并非出于“爱”与“信靠”。然而,如果我们“真知道”神是爱,我们怎么可能不以“爱”与“信靠”来回应祂呢?
主耶稣在路加福音6:43节中说道:“……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所以如果真的相信神,我们就会被接在好树(真葡萄树)上;如果我们被接在好树上,所结出来的就应该是好果子。圣经告诉我们,“敬畏神”所结的果子是“智慧”(箴9:10)。但是,让我们以你的分享为例,看看所结的果子到底是什么:怀疑、困惑、自怜、抱怨、愤怒……我想,当我们看见自己所结的竟是这些果子时,我们也许应该扪心自问:“我所敬畏、所惧怕的真是神吗?或者我只不过是以为自己敬畏神,但真正惧怕的实际上另有他物?”
关于我们所惧怕的对象,我想再多谈几句。惧怕某些“不好”的事物(例如:疾病、危险、裁员、名誉扫地……)是错误的吗?不是。我们应该对这些事情感到某种程度的害怕,以致于产生行动来保护自己。但是,如果我们“惧怕”得太过,以致于无法在所怕的事情上信靠上帝的主权和慈爱,那么,我们所惧怕的东西就已经取代上帝,坐在我们心中的宝座上了。换句话说,它成了我们的偶像。同样的(正如你在文章中发出的疑问):“渴望”某些“美好”的事物(例如:食物、配偶、孩子、升迁……)是错误的吗?不是。这些东西都可以是从神而来的祝福;除非我们“渴望”得过份,以致于在所渴望的事情上不能信靠我们那位信实、有恩典的主。
圣经告诉我们:“以别神代替耶和华的,他们的愁苦必加增……”(诗16:4)让我们以你文章中“安全的祷告”和“危险的祷告”为例。你说你宁愿作“安全的祷告”(诸如:“主啊!我爱你!”或雅比斯之类祈求保守顺利的祷告,等等),而不愿作“危险的祷告”(诸如:“主啊!求你改变我的心,让我更顺服你!”或是,“主啊!我将前面的道路交托给你,求你带领!”等等)。你说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惧怕”管教和苦难;我想你是渴望一个“安舒的生活”。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安舒的生活”(偶像)应许了你什么,再来看看当你相信它的应许并且顺服它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
这个偶像告诉你:“你有‘安舒生活’的需要,它可以保护你免于困苦;这个‘需要’一定要被满足,否则生活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你只要能一直保有它,就会因此感到满足,并且远离你所惧怕的事物。”对一个渴望“安舒的生活”的人来说,这样的应许多么吸引人,又有说服力(其实我们常常不知不觉地在生活的不同处境中落入类似的试探里);一旦你开始相信它,你就会以此作为标准,去衡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安全、什么是不安全,然后根据得出的答案来响应你的生活处境、解释你的神。以你的“安全的祷告”为例,你的偶像(虚假的标准)会告诉你——你也会这样告诉自己:“安舒的生活这么重要,要想得到它,我得多做安全(但虚假)的祷告!”但是,你真的因此而得到你所渴望的安全和舒适吗?没有!也不可能!否则你就不用写那么一大篇文章来向神发牢骚了。偶像不但不能给我们它所应许的东西,反倒使我们的愁苦加增;它使我们活在虚谎中,像不认识神的人一样。因为我们的思想、行为和反应是会产生后果的。我们的愁苦加增,不是因为神的挑剔和刻薄;而是由于我们的偶像捆绑了我们的心,以致于我们会不断地用它所提供的虚假标准,来衡量、回应我们的生活处境,解释我们的神,但我们永远也不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由此,我们便陷入了无尽的恶性循环之中。那条唯一的出路,却因为我们“看不见”或“看也看不明白”,而不断被错过。
现在,你看见我们真正的、最深的、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了吗?我们需要悔改,我们需要耶稣,我们需要福音,我们需要真信仰!因为只有主耶稣能赐给我们真正的安全感,即使我们所惧怕的情况发生了,这份安全感也永远不会失落。真神告诉我们:“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雅1:17)所以当偶像带着虚幻的应许来迷惑我们时,我们会知道我们不可能在神以外的地方寻得真正的美善。真神也告诉我们,只有祂是我们的避难所(参看撒下22:3);因此我们会明白,“不信靠祂”才是真正最危险的事情。当我们“真知道”上帝的信实与慈爱,“真知道”我们从祂那里所得的应许比我们一切所想望的都更真实、更荣耀的时候,我们才可能像保罗那样不丧胆(林后4:16-18),不因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妥协信仰。所以,一个人若是用真理来衡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安全、什么是不安全,那么他就会发现,自己真正的仇敌原来不是不给自己想要的东西的那一位,而是自己的不信;那么他的反应就不会是与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神闹别扭,而是去和自己的“不信”争斗。
在这个争战的过程中,人一定有遭遇失败的时候;但是上帝早已预备好了解决我们的失败的完美办法:主耶稣的受死与复活。因着主的死,我们所有的罪都能被神赦免;因着主的复活,我们必能够得着能力去和自己的不信争战,并且终将得胜。
亲爱的小包包弟兄,有时候,神“保持沉默”正是祂对我们说话的方式之一;你会看见,我们所信的那一位是何等真实!而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信心成长过程里,你一定会认识到:你成长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你比别的基督徒认真,而是因为“神是一位又真又活的神”!而这位永不改变的上帝才是你我真平安的来源。假神所给的是虚假的应许:“只要没有困难,我们就有平安(安全)”,真神给我们的是真实的应许:“我们会有困难,但我们永远不会失去平安(安全感)”。虚假的应许引领我们进入虚空与愁烦;真实的应许却引领我们进入丰盛又喜乐的生命。因为基督徒的安全感是建立在上帝的应许和主耶稣所成就的救恩之上。难怪主耶稣用“天空的飞鸟和野地的百合”作比喻来教导我们:“……何况你们呢?所以不要忧虑……吃……喝……穿……这些都是外邦人所求(追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6:24-34)我们相信什么,就会去追求什么。当我们向神祈求时,我们的祷告所关乎的不只是自己的需要或感觉而已,而是我们与神之间的关系:“我真正相信的是谁?我祷告是因为我信任神,还是因为我信任‘我必须拥有我想要的那些东西’?”
在你的文章中提到了另外一个你很想“要”但是神没有“给”的好东西。你说:“新约中神应许我们可以靠着主耶稣和圣灵来改变我们的心,过一个坚强得胜的生活。我确信自己已经圣灵内住,神也在逐步改变我的心,只是,这一切真的不够强。”因此,你开始向神求神迹和异象。你大概认为你的疑惑、软弱、长不大,是因为没有“亲身真实地经历”神。但是神似乎没有听见你的祷告,或者说神又一次沉默不语。于是你试着为这样的境遇找个解释,并且叹息自己成为基督徒以后就逐渐失落了斗志。
打从进入教会的第一天起,我们就一再被教导要追求“灵命成长”、要作一个“属灵”人;但是我们很少注意到,即使是所谓的“属灵追求”,也会被微妙地扭曲成另一种“偶像崇拜”。从神而来的荣耀恩赐之所以会被扭曲,乃是因着我们的罪性的缘故。
难道渴望“灵命成长”是错误的吗?不是。这里的危险是:我们的渴望很容易从“灵命成长”转变成“我的灵命成长”;我们很容易落入一种试探,使我们对“属灵”的爱慕大于对“上帝的恩典和应许”的信靠。如此一来,就如前面所说,这个渴望已经取代上帝的位置,变成了我们心中的偶像。在这一点上我们特别容易变得盲目,因为我们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是神为了荣耀祂自己而要求我们做的。但是,当我们看见自己并不如“自己期望的”那般属灵时,我们的反应(例如:失去斗志、抱怨、困惑、自怜、自卑、怀疑神……)就见证出,我们真正在寻求的是自己的荣耀。
以你求神迹的祷告为例,你之所以如此祷告的动机,是因为你认为神已经为你成就的事情“不够强”;而你之所以会认为这些事“不够强”,是因为你对自己的灵命表现(自己的行为)感到失望。换句话说,你是用“自己的灵命”为标准去衡量神是否全能;而你的失望成了一种宣判:主耶稣所成就的事并不够,再来一个神迹可以对你有点帮助。实际上,当我们以自己的标准来判定自己是否好到足以被接纳时,我们已经在扮演上帝;不但如此,当我们的盼望从“神”转变成“作一个属灵的人”时,我们已经把“自己”放在神的位置上,希望自己就是神;而我们的信心也从“神”那里转移到“神迹奇事”上了。在这样的光景下,一个人对神迹或灵命成长的祈求,究竟是为了谁的荣耀呢?难道“我们自己”或“我们的行为”可以应允我们的灵命成长吗?当然不能!除神以外,难道还有任何在我们自身之外的其它事物可以应许我们灵命成长吗?当然没有!但是,如果我们已经先“相信”主耶稣和圣灵所成就的并不够,那么,为了得着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我们必定会转向神以外的地方去寻求帮助,并且期待它们能成为神,能给我们它的应许。当我们脸上已经挂着这种“不信”的眼镜时,神看起来当然会像一个暴君;然而,我们是被自己那个看起来如此能够自圆其说、自我满足的偶像给欺骗了。
希望你在这里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说,人若有这一类挣扎就不是一个诚恳的基督徒。因为吊诡的是,这一类挣扎很少发生在不冷不热的基督徒身上;相反的,这些挣扎通常都发生在那些切望属灵成长,并且一心愿意爱神、服事神的弟兄姐妹身上。但,我们是被自己的罪孽所压伤。不论我们所渴望的东西本身属“灵”或属“世”,如果人的心或动机不对,它们就都可以被我们用来抵挡神;若人的心或动机是对的,它们就都可以被我们用来荣耀神。
虽然,我们如此得罪神,祂并没有将我们应得的愤怒倾倒在我们身上;神反而差遣了祂独生的儿子为我们死,使得身为上帝仇敌的“我”所应得的一切愤怒,都由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承受了。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为自己的不够属灵、为自己的罪哀伤时,我们不会像犹大那样被黑暗的绝望所吞噬;相反的,我们是在光明的盼望里忧伤痛悔。“因为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但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林后7:10)你知道彼得为什么可以从不认主的罪当中悔改过来吗?不是因为他很属灵,而是因为主耶稣在他跌倒之前就已经为他祷告,所以他才不至于失了信心,所以他才能回头,所以他才能坚固他的弟兄(参路22:32)。也是因着同样一个主动的爱,我们才能够为“真正有价值的目标”打一场明智——而非盲目、悲惨——的仗;因为哪里有超高的标准,哪里就有为神的儿女所预备的“更高怜悯”(参罗5:20ff)。因着这样的怜悯,我们才能向神求信心去和自己的不信争战;而不是求神满足我们“感觉上”的需要来和神摔跤。面对控告时,我们也才能真诚地知道:“自己所依赖的是主耶稣的义,而不是我们自己的;不论我们有多坏,我们永远可以把自己交托在主的手里;是祂要救我们就救我们到底;祂永远不会失败!”即便在学习顺服神的过程中会遭遇失败,我们也不用惧怕;因为没有任何事物能阻挡神要塑造我们的计划,我们的失败也可以被祂使用来帮助我们成长。在神眼里,我们是祂所爱的孩子,而不是一群该死又难搞的麻烦人物。不论我们长得快慢,祂应许永不丢弃我们。因为,神接纳我们不是因为我们比较属灵;神接纳我们乃是因为主耶稣为我们所成就的事情。因此,在祂的真理中,我们真的是自由的!
所以,合乎圣经的信心,不是去确认自己的灵命状况是否处于合格状态,然后对自己产生正面、安全、有信心的“感觉”。合乎圣经的信心,是一种关系、一种神与人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关系在我们软弱或得罪神的时候,会让我们有能力去看见自己是不信的、自己的信心需要帮助,同时也让我们有能力回转到天父的施恩座前求帮助,而非从祂的施恩座前逃开。而天父也必以祂所赐的喜乐和平安伴随着我们的痛悔眼泪,引领我们得着救恩,因为祂是那位信实恩典的真神。
正如傅格森牧师( Dr. Singular Ferguson)在《盘石之上》(The Christian Life)一书中所言:“真正的谦卑,不是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微不足道。谦卑是首先看到上帝的伟大和荣耀,然后看到在这位上帝面前的自己。圣经说谦卑是由恩典而结出的果子,不是因惧怕而产生的结果。是上帝的爱叫人真正谦卑。圣经强调这一点,是要告诉我们上帝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让我们晓得上帝是如此爱我们,好叫我们因这真知识而谦卑。”我们能够谦卑是因为神,而不是因为你我是一个属灵的人。求神帮助我们,让我们每当低头看见自己的罪时,就能够抬头看见耶稣的十字架,看见上帝借此向我们显明的恩典,以致于我们的心能够悔改,快跑跟随真正的主。
第二部分 (赵刚)
众所周知,归正神学很强调神的主权。但很多时候我们对此有相当的误解。实际上,归正神学所强调的是以神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以关于救赎的问题为例,传统上一个很以三位一体神为中心的表述就是“圣父预定、圣子成就、圣灵实施”。因此,关于救恩问题的出发点就不再是“我如何可以得救”,而是“神如何在历史中彰显祂的作为,以至于救恩会临到我的身上”。即使问题的关注点回到个人,问题也不再是“我为什么要信”,而是“我如何可以在神的救赎计划中有份”,换句话说,是“我怎么会信”。更进一步,我们信主后所关注的问题也不是“我如何追求灵命成长”,好像与信主前慕道时期所关注的问题不一样了;而是完全相同的问题:“神的恩典现在如何临到我身上?我对此恩典又应如何回应?”换句话说,归信的基础是神的恩典,借着信心;成圣的基础也是神的恩典,借着信心。信心不是我们得救的根源(所以我们不再问“我为什么要信”,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个问题不再显得那么重要),而只是圣灵把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赎恩典实施到我们身上的管道。当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就了救恩以后,在历史中合适的时间一到,圣灵就把这救恩实施在我们这些神在创世以前就拣选的人身上(弗1:4),我们于是就信了(提多书3:4-7)。
因此,在传统上对信心划分为:认知性的信心、神迹性的信心、暂时的信心以及得救的信心等等(太13:18-23),所以有“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的说法(太22:14)。但是这些分类不是为了让人用来衡量自己或别人信心的程度,而是为了让人看到神恩典临到的模式,好让我们的信心更得坚固。这里我们不是要以理性主义的框架来限制神的作为,而是基于圣经这样的应许,即:“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唯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申29:29)。换句话说,神既然在圣经中启示了祂在历史中实施救恩的模式(如罗8:29-30)和与人互动的方式(比如立约),那么我们就应该满心欢喜地领受。
同样,如果我们对于成圣也用以神为中心的思考方式,许多问题和困扰也就不会出现了。比如:我们会说,成圣有必然性和必须性的双重特征。成圣是必然的,因为神的拣选不会改变(罗11:29);因为基督的代赎和代求是有功效的(来9:14);因为圣灵作凭据的真实性(弗1:13);因为“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腓1:6);因为“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约6:37)。换句话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次得救,永远得救”。不过,“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说法其实有很大的误导性,以至于我们常会产生“在天堂里作个扫地的就好”这样“混混基督徒”的“谦卑”想法。但是若回到前面“圣父预定、圣子成就、圣灵实施”的思维模式,我们就会发现“混混基督徒”的想法是完全背离圣经的思想。因为神在圣经中所启示出来的,是一个package(整套),一份套餐;我们没有办法只挑其中的一部分而抛弃另外的一部分。
更进一步,既然成圣这件事从根本上来讲是神借圣灵的作为,那么祂也就必然保证这份“套餐”的完全兑现。这就是所谓“加尔文主义五点”的第五点。然而这里又有很常见、也是很严重的误解。事实上早就有神学家指出,这一点其实应该称作“圣徒的恒忍”,而不是“圣徒的保守”。换句话说,这条教义其实教导我们两件事(或包含两个部分):第一,神必保守属祂的人;第二,蒙神保守的人必表现出恒忍的品格(罗5:1-5;腓2:12-13;来6:9-12)。很多不长进的错误基本上都是由于对第二部分的无知或曲解造成的;而另有许多人基于这些不长进的错误来否定这里的第一部分,就更容易掉到律法主义的陷阱里面。
那么如何避免律法主义的陷阱,同时又能给予基督徒的长进以正确的动力呢?这就回到成圣的必须性了。而这又是已经蕴涵在“圣父预定、圣子成就、圣灵实施”这样的思路里面。首先,神的拣选不是无目的的为拣选而拣选,而是“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祂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弗1:4)。基督被取名“耶稣”(即“耶和华是拯救”的意思),是因为“祂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1:21)。换句话说,我们得救不是取得一张进天堂的门票,而是要回复到神的形象所应有的样子(弗4:24),以致于可以和神建立亲密无间的团契(启21:6-8)。
其次,“基督就是我们的圣洁”(林前1:30;中文这里的“圣洁”一词,原文为“成圣”)。因此,我们所谈的追求圣洁之道,就不再是律法主义或道德主义式的苦修,而是借着信心与基督联合(罗6:4-5),以至于基督的义(最重要的成分就是顺服;参见腓2:5-8)可以彰显在我们身上。所以圣经在谈到基督徒的生活以及基督和教会的关系时,常用的比喻是葡萄树与枝子、活石与灵宫、头与身体、丈夫与妻子等等联合性的图像,而非我们现在常用的“信仰之旅”。当然,有时有人从希伯来书11章找到这种图像的依据,并进而推衍出所谓“旷野经历”这类说法;但辛立的文章(见《生命季刊》总第29期)对此已有一定的回应,这里不再赘述。我们是“披戴基督”(加3:27),是“与基督同钉十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祂是爱我,为我舍己”(加2:20)。对这一节经文的解释,我们常常只注意到前半句“与基督同钉十架”,并以律法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却忽略了该节后半句,“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祂是爱我,为我舍己”。换句话说,我们现在“与基督同钉十架”是透过信心,与“爱我,为我舍己”的基督联合而实现的。所以在新教中再没有修道院那样的组织,而改教运动中与“唯独圣经”并举的另外一句著名的口号,就是“唯独信心”。因此,荷兰著名的神学家巴文克可以如此精炼地概括说,“成圣在福音的意义上来说,乃是信心继续不断的活动与操练。”(《基督教神学》,页448)
那么如何进行这些操练呢?答案当然是借着圣灵(帖后2:13)。在改教运动中开始被强调的“圣灵与圣经不可分”,自然就把我们的目光转移到读经和祷告上面。也因此就有了“以祷告的心来读经,以经上的话来祷告”这样的劝勉。这也就是传统上所谓“恩典的外在管道”的一部分。概括起来说,这些“管道”包括圣经、圣礼和祷告(参见《韦斯敏思德小要理问答》,第88问)。更进一步说,它们都不仅仅包涵个人灵修和生活层面,也包括教会的崇拜和团契等集体层面。比如:以“圣经作为恩典的管道”来说,它不仅包括个人的读经,也包括崇拜时的读经和讲道;而圣礼作为“可见的话语”和“真教会”的记号之一,显而易见更是从集体的层面着眼;最后,祷告也不只是个人密室的生活,更是教会集体崇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可以以此对照一下我们现在常见的主日崇拜方式如何)。从这些方面来考查,成圣离不开正常的教会生活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不过,这里要强调的重点,不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变得更属灵”,而是“圣灵乐意借着这些管道把基督的恩典实施到我们身上,使我们可以享受到基督救恩的好处;而‘成为圣洁’就是这些好处之一”。
最后不能不提的一点,就是成圣的持续渐进和挣扎性。而这一点又恰好和成圣的必然性和必须性配合起来。在神学上我们有所谓“现时代的‘已然’而‘未然’性”。简单来说,“已然”是指基督已经来到世上,一次成就了十字架的大功;而“未然”是指基督还没有第二次再来,因此最终救赎的完全成全还没有来到。这应用到信徒的生活上,就有所谓成圣的必然与必须的双重性。从必然性说,基督徒已经是圣徒了,已经圣洁了;而从必须性说,基督徒应该竭力追求圣洁。因此,基督徒的生命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种张力,一种新人与旧人,圣灵与肉体的争战(罗7;加5)。我们在这样的争战中必然得胜。得胜的生命是一种经历,而不是一种追求。基督徒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会经历到这种两重性。所以,把成圣看成是归信、拿到上天堂的门票以后的“额外负担”就完全错误。得救不是一次性的经验,而是包含成圣在内的、神将基督所成就的救赎逐步实施到我们身上、一生之久的作为。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不会对圣经中“做成你们得救的工夫”(腓2:12)和“以至得救”(彼前2:2)那两句产生误解,以为我们现在还没有得到救恩。我们是已经得到救恩了,但神还要将这个救恩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彰显出来——如果我们的信心是得救的信心的话。(这里就与圣经上“生发仁爱的信心”和“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这样的话自然地联系起来。)而这个过程是一生之久的。所以基督说,“唯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24:13)也有祂借着使徒的劝勉,“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来3:14)这样的恒忍不是没有盼望的,而这就是希伯来书12章的劝勉。毕竟,为我们信心创始,也为我们信心成终的,是同一位耶稣(来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