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见证首页 见证分类 切换频道

赵中辉牧师和他的翻译事工

原创 瓦器  2024-10-251530

赵中辉牧师出生于1916年农历8月2日,他的故乡是辽宁省开原县中固镇。幼年时因父亲纳妾导致家庭分裂,他与母亲和最小的哥哥一起生活。家人虽然通过当地的宣教士接触到了福音,但只有母亲一人是基督徒。

赵牧师于1935年重生得救。1935年焦维真教士在东北营口圣经学院举办第一届东北基督徒培灵会,讲员是王明道先生。在聚会的第二天晚上,赵牧师在睡前祷告时,蒙圣灵光照,过去所犯的罪如同电影一幕幕呈现在脑海中,于是在神面前认罪悔改,求主宝血洁净。赵牧师重生得救后,蒙神呼召,愿意把一生奉献给主,为主作工。于是入读营口教会培真中学,后于1936年入读东北营口圣经学院(圣经神道院)。

东北营口圣经学院历史悠久,是东北教会开办的第一间神学院。当时学校主要是教导时代论(Dispensationalism)。1938年,来自美国改革宗长老会(American Reformed Presbyterian Church)的宣教士魏司道博士(Dr. J. G. Vos)来校执教系统神学。魏司道博士的改革宗神学(加尔文主义)和他谦卑爱人的品格,深刻地影响了赵中辉牧师的一生。从此,赵中辉牧师的神学立场由阿米念神学和时代论神学转变为改革宗神学。

赵牧师1939年从东北营口圣经学院毕业后,在东北的教会参与事奉。1940年,营口圣经学院重组,魏司道博士担任校长,邀请赵中辉牧师担任助手,负责翻译魏博士的讲义。在那期间,赵中辉牧师翻译了伯特纳博士(Dr. Boettner)的《基督教预定论》(The Reformed Doctrine of Predestination)前11章和伯特纳博士的《圣经的默示》(The Inspiration of the scriptures)一书。1941年,东北营口圣经学院因战争和政治原因被迫关闭。1942年至1945年8月,赵牧师在大石桥教会牧会。

后因战乱,赵牧师一家人辗转流离,经沈阳、上海,到达广州,在广州改革宗长老会参与事奉,并创办《改革主义信仰》双月刊杂志,分送到广州市以及内地各省,甚至包括东北,沈阳,营口等地。该刊物后改名为《改革宗信仰》。同时,赵牧师从事梅钦(Dr. J. Gresham Machen)的《基督教与新神学》(Christianity and Liberalism)的校对和出版工作,并继续翻译伯特纳博士的《基督教预定论》。

1949年,赵牧师举家迁往香港,在美国改革宗长老会(American Reformed Presbyterian Church)宣教士包义森牧师的倡导下,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The Reformation Translation Fellowship)于1949年成立,由魏司道牧师任驻美代表,赵牧师任执行秘书,旨在向中国基督徒介绍改革宗的神学思想。赵牧师继续出版《改革宗信仰》(于1950改名为《信仰与生活》),并完成了《基督教与新神学》的翻译和校对工作。该书由包义森牧师(Samuel E. Boyle)和广州中山大学的数学教授韩家礼先生开始翻译,经赵牧师校对,于1951年在香港出版。

1950年到1956年,赵牧师在日本事奉和学习,完成伯特纳博士《基督教预定论》的翻译,同时开荒布道,参与教会的事奉。并在日本改革派神学院上课一年。1954年5月13日,赵牧师在日本被北美改革宗长老会正式按立为牧师。1954年到1956年,赵牧师入读日本关西学院大学,获英美文学系文学士学位。

1956年9月,赵牧师只身到达美国,入读匹兹堡改革宗长老会神学院(Pittsburgh Reformed Presbyterian Seminary)。1957年夏天,赵牧师在美国各地改革宗长老会教会以及与改革宗长老会教会友善的教会中,介绍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的工作,行程遍及十四个州。1957年秋,赵牧师转学至威敏斯德神学院完成学业。1958年,赵牧师全家在美团聚。赵牧师夫妇共有子女十人,其中二子为赵得恩与赵天恩。

赵牧师在美继续他的翻译事工。1968年,改革宗翻译社搬到台湾。到1977年赵牧师获日内瓦大学(Geneva College)荣誉神学博士为止,除了伯特纳的《基督教预定论》,《圣经的默示》,以及与包森义牧师共同翻译的梅钦的《基督教与新神学》之外,赵牧师的译作还包括华菲德的《加尔文与加尔文主义》,艾礼斯的《摩西五经》,《威敏斯德信仰告白》,培克的《传福音与神的主权》,加尔文的《罗马人书注释》(与宋华忠合译),康恩的《现代神学论评》,和伯克富的《基督教神学概论》。迄今为止,赵牧师共有神学译作和著作达40余部。

赵牧师的神学思想起初是阿米念派,后受时代论神学的影响,最终为改革宗信仰。阿米念派主张人有自由选择救恩和相信基督的能力,人可以靠着自己的自由意志决定要不要接受救恩。神准备了救恩,但人得救与否取决于人的选择。神根据祂对人选择的预知进行拣选。也就是说,神预先知道谁会相信基督,所以就拣选了那些相信他的人。由于得救与否取决于人的选择,所以人有可能失去救恩。

而改革宗信仰主张人的堕落是全面的,包括人的自由意志。人已经死在过犯罪恶当中(以弗所书2:1)。人靠自己的自由意志已经没有选择救恩和相信基督的能力。“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罗马书3:10, 11)。人如果单靠自己的自由意志,没有一个人会选择相信基督。所以,神的拣选不是根据对人选择的预知。如果是这样,将没有一个人得蒙神的拣选,将没有一个人会得救。而拣选完全是神的作为,是神的主权,是神的恩典,与人的行为一点关系都没有,是无条件的拣选,正如“双子(以扫和雅各)还没有生出来,善恶还没有作出来,只因要显明神拣选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为,乃在乎召人的主”(罗马书9:11)。

所以,人相信基督不是蒙神拣选的原因,而是蒙神拣选的结果。人不是因为自己选择相信基督才蒙神的拣选,而是因为神的拣选才会选择相信基督。由于人人都是罪人,本来是罪恶之子,是可怒之子,都应当下地狱,都不配神的拣选。所以,即使神一个人都没有拣选,那也是人罪有应得。即使神拣选了一个人,那也是神莫大的恩典。人作为受造物,作为有限的受造物,作为堕落的受造物,没有任何资格,没有任何权柄,不配对神恩典的拣选有任何的质疑;有的只能是俯伏,感谢,赞美,惊叹,欢呼。

“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乃是蒙神的恩才成的”(哥林多前书15:10)。这句经文,可作为赵中辉牧师一生的写照。


语音朗读:虹姊妹
本网站无固定投资者,无广告收益,运转经费均由主内家人自由奉献!
奉献支持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
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
愿每一间被主爱所充满的教会,都能回应主耶稣的呼召,去怜悯、去服事有需要的人,“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主的身上了!愿我们所信的福音,借着我们这些被福音所拯救的人,走进那些耶稣为之流泪的、贫困的、无家可归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群中去吧!

0评论2024-09-19211

待飞的鸽子
“义人的脚步,被耶和华所立定。”(诗7:23)宣教之路虽然布满了艰辛和险阻,但我相信神的带领和保守。同时,我也更坚定地立下了“为着福音的缘故,我愿献上我的生命”的心志,永远跟随主。

0评论2024-09-08227

血洒蒙古
经过两年的奔波,斯教士渐渐体会,游牧民族需要的是一个固定的福音站,供他们歇脚、相聚。于是用二千两银子,在离包头市约二百二十哩外的一个草原区柴城(ChiaCheng),买了一片地,牧养牛、马、骆驼,并建立两座礼拜堂,一座给妇女,一座给男士。

0评论2024-07-26150

火海忠魂──记庚子教难瑞典宣教士殉道血泪史
虽然,今天这座纪念碑和它所在的归化城均已物换星移,难寻遗迹了。但在百年前向塞外中国人宣教的历史上,尤其是对蒙古人,却留下最难忘的一页。

0评论2024-06-22192

中国心---苗村行
王弟兄的讲述,令我深深地感动。我似乎能感受到柏格里那颗为中国苗族人灵魂跳动的心,我的眼前彷佛见到了这位主忠仆的身影,是那样的高大,而他的面庞充满着神圣的光辉。

0评论2024-03-02209

江山不改 本性可移
蒙上帝恩典,我被选为执事,心中实在感恩不尽!像我这样一个罪人,竟被上帝改变、拣选,成为祂的工人,这是何等奇妙的事!感谢赞美上帝!谁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呢?愿将一切的荣耀,归给我们在天上的父上帝!

0评论2023-11-19349

在栗僳人中传福音的日子
当晚我大受感动,圣灵的感动如此强烈,当这位宣教士讲完前辈宣教士的故事后呼召时,我毅然决然地举手献身去中国西南边疆宣教。

0评论2023-10-28194

青山永在
让我们在灵里彼此相见,在祷告中彼此挂念,在爱中彼此记念。爱,是联结我们的纽带,主,是我们爱的源泉,十字架上永恒的爱是我们的动力,主自己是我们一生的标竿。

0评论2023-10-26190

宣教士耶德逊的果子
今天,我们展读缅文圣经,看到那些弯曲的字,很难辨认;听缅甸主内肢体朗诵缅文圣经,音调复杂难懂,可以感觉那是一种艰难的文字。实在难以想像,当年耶德逊如何肯把一生献给那些陌生的人民。

0评论2023-09-1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