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豪曾国藩曾写过一首诗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由于这诗,可见曾国藩聪明过人。或说,曾氏这诗,是写在功成遭忌之后的,凡是读过清史的总可以了解。其实,谁人真正想生个愚鲁,然而这是偏激的话,但无论如何,智慧聪明是任何人都想得着的。
箴言第九章第十节:“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人必须有智慧聪明,才可以应世处事,谁人敢否认智慧聪明的价值呢?箴言书说:“得智慧,得聪明,这人便为有福。因为得智慧胜过银子,其利益强如精金,比珍珠寳贵;你一切所喜爱的,都不足与比较”(三13-15)。
“哲学”,我们都认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一名称,是出于古代希腊,原文是「爱智」的意思。假如我们常常爱慕智慧,追求智慧,无疑我们就是具有哲学头脑的人了。
然而我们想得着智慧,就须要有一位很有智慧的人来指导。谁是很有智慧的人呢?照我们所知道的,从前犹太国的所罗门王,可说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位了。
圣经记载:所罗门作王的时候,年纪还小,有一次在梦里见着上帝向他显现,问他求什么?所罗门不求富,不求寿,也不求战胜敌人;只求有智慧,因此可以治理百姓和判断案件的是非。上帝很喜悦,果然赐他有智慧,甚至以前的人没有像他这样,以后的人也没有像他这样。
所罗门登位不久,国中发生一个案件:有两个妇人前来告状。原来她们各有一个初生的孩子,同住在一所房子里,没有别人同在。但其中一个妇人因为熟睡,将自己的孩子压死了,便将自己的死孩子换了另一个妇人的活孩子。当另一个妇人发觉了,怎肯干休呢?于是互相争执,闹到所罗门王的宫殿里去。两个妇人都说活孩子是自己的,死孩子不是自己的。既没有证人,又没有凭据,到底谁是活孩子的母亲呢?这真是难以处理的一件“无头公案”啊。
当下所罗门王却不慌不忙地说:“不如将这活孩子斩为两半,分给她们各一半吧”。其中一个妇人,很赞成这个办法,另一个妇人却极表反对,宁愿将这活孩子让给与自己相争的妇人。于是所罗门王便下判案说:“将这活孩子交回这反对将孩子斩开的妇人,因为她才是活孩子真正的母亲”。全国人民无不佩服所罗门的智慧这个消息便传到各处去了。
后来在犹太南方有示巴女王,听闻这个消息,便不远千里而来,想瞻仰一下所罗门王的风采,聆听一下他智慧的话语。及至示巴女王看见所罗门王后,惊奇得神不守舍,她对所罗门王说:“我在本国里,所听见论到你的事和你的智慧,实在是真的。我先不信那些话,及至我来亲眼见了,才知人所告诉我们,不及一半呢”。传说箴言一书就是所罗门所写的,其中记载许多金言格语,蕴藏着丰富智慧的宝训,都是值得我们用心研究的。
那么,我们想得着智慧,有什么方法呢?所罗门在他的箴言里很清楚的指导我们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我们想得着智慧吗?请不要忘记耶和华上帝吧。
须知耶和华上帝就是创造天地万物和我们人类的主宰,祂是我们的天父,是我们人类的本源,我们一切的智慧,都是由祂而来。我们必须认识祂,敬畏祂,才可以和这智慧的本源发生关系,才可以得着智慧。箴言书说:“因为耶和华赐人智慧,知识和聪明都是由祂口而出”(二6)。故“敬畏耶和华”才是我们追求智慧最根本的方法。
一个人,假如连到创造自己的主宰,也不认识,也不知敬畏,这人简直是一个忘本的人,脑筋煳涂,对自己的出处也不清楚,还有什么智慧可言呢。听说,从前有一位仙人,能够点石成金。有一次,他当众表演这绝技,宣布说:“凡想得金子的,可拿一块石子前来,给我的手指一指,那石子就会变成金子了”马上就有许多人手里拿着石子前来。其中有一个却是手里空空的。仙人问:“你想求什么?”他答:“我想求得着你这只能够点石成金的手指。”哦,这人可说是懂得追求根本的东西了。
朋友们,你们谁不知道智慧的可贵,谁不渴想得着智慧。多少人入学受教,从师访友,手不释卷,甚至劳神苦思,夜以继日,多方研究,不也是想得着智慧么?当然,这是不可缺少的。然而你们可知道“敬畏耶和华”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吗?是的,一个懂得“敬畏耶和华”的人,他对于智慧的追求,无疑是得着一个最根本的方法,正如一个渴慕金子的人,得着了仙人这一只点石成金的手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