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25:40 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我们都想知道什么样的人能进天国,什么样的人会被拒绝在门外。马太福音第25章中,主耶稣分别用了三种不同的比喻,给我们讲得很清楚。
十个童女中,“拿着灯,又预备油在器皿里”的聪明童女,可以在主来时,与他一同坐席。而“拿着灯,却不预备油”的愚拙童女,等临时买油回来求主开门,主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
三个仆人中,得了五千银子又赚回五千的,“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得了两千银子又赚回两千的,“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得了一千银子然后埋藏在地上,再还回一千的,被称为“又恶又懒的仆人”,是“无用的仆人”,要被“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绵羊与山羊中,绵羊是“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山羊则恰恰相反,并因此得到的后果是“要往永刑里去”。当两种人分别疑惑地反问主耶稣他什么时候饿了的时候,他给了我们一个震撼人心的答案,他就在“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换言之,他就是这些人!
由本章第二个比喻衍生出来的“马太效应”,在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被广泛使用和传播,用以形容一个社会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两极分化现象。但在主耶稣口中,这里表达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恩赐的忠心与使用。这个世界上没有毫无恩赐的人,只有使用恩赐与不使用恩赐的人。
服事主以来,常常听到有人在面前哭诉自己的遭遇,然后抱怨神没有给自己任何恩赐。我会提醒对方,也许自己过多淹没在了自我的处境中,而没有定睛在主的爱里。等慢慢帮对方梳理,他们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有许多未曾意识到的恩赐,比如做饭、倾听、开车、缝补、打扫卫生,诸如此类。当他们开始尝试使用自己的恩赐,并专注于仰望并向主感恩,喜乐就慢慢充满了他们的心,曾经似乎大山压顶的遭遇就像被一双巧手奇妙地挪开了。
还有人苦恼自己的恩赐没有可以发挥的地方,我常常引导他们的眼光先去留意新闻。神给了每个基督徒一个公平的恩赐,就是祷告。近日,我们会看到南方破记录的大洪水和其中受灾的百姓,就要为这些人献上祷告;我们看到一辆油罐车爆炸并导致周围许多人受损的新闻,就要为其中的人和家庭献上祷告。当我们以心灵和诚实向神发出爱的祷告,就已经是在做工了。
谁是“弟兄中最小的”?贫穷的、身患重病的、因瘾症被社会抛弃的、犯罪在监牢里的,等等,那些最容易被人喜好攀附权贵的本性所忽略的人。我们的本性会下意识地将眼光盯着名人信主、精英知识分子信主、官员信主、经济学家信主,因而忽略了流浪汉、孤儿寡妇、鳏居老人等。本章中,神提醒我们的眼光要因着主的怜悯而扭转,要坚持施与并乐意奉献的切实行动, 而非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近日,有人在“约瑟的家”文后留言:“上帝也鄙视穷人。”我不知道他的身份,以及他出于怎样的心思和经历,得出的这个结论。那位亲自成了最穷乏之人的主,穷其一生行走在穷苦人中间,如今却被这样的指责,一定是这个人从哪里看到了不爱穷人的主。我们要自问,我身边的人从我们教会和我的身上,看到了耶稣吗?我们不能仅仅反驳甚至指责这样的人留言不对,我们要反思也许是我们日常的行为没有行出耶稣的爱和怜悯。
但这不是说只有穷苦人配得救,我们就不要关心那些所谓的精英人群。当近日博纳副总黄巍跳楼身亡的消息在新闻媒体传开时,我们就知道,任何阶层都有他们难以承受的痛苦,在这样处境里的人,就是最可怜的人,就是那个最小的需要爱与扶持的灵魂。
做在主耶稣最小的那个兄弟身上吧!当主这样教导我们,不是要给我们一条律例,只去关心经济和生理意义上的穷苦人,而是提醒我们要有爱和怜悯,看见任何人生命中的穷乏与挣扎,就付出爱心的祷告和奉献的行动。
让我们跪下祷告,起来奉献,不止是金钱,还有时间、恩赐、身心乃至生命。这样靠主前行的时候,我们就是那聪明的童女,是那忠心的仆人,是那被分列于主耶稣右边的绵羊。